辽宁省巾帼普法点亮乡村“法治之光”
“终于遇到明白人了,总算知道怎么讨要被拖欠的工资了。”村民宋玉凤握着王蕾律师的手高兴地说。
近日,一辆搭载妇联干部、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志愿者的巾帼维权“大篷车”驶进了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依牛堡子镇西拉马河村。
深冬的辽宁滴水成冰,但听说巾帼维权“大篷车”来了,村民们仍冒着严寒结伴而来,有问土地分配的,有问结婚彩礼的,有问劳动合同的,还有问养老政策和医疗保险的……“大篷车”上,来自沈阳市妇联、法库县妇联、辽宁一雷律师事务所的志愿者们讲政策法规、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心理咨询,就地帮助村民解决难题。
自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以来,辽宁省妇联联合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开展四场省级示范活动,并调动市县乡村四级妇联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普法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全省10377个村举办普法宣讲6232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785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711场,开展网络宣传普法互动活动1706次,线上线下活动覆盖500余万人次。
变“定点服务”为“流动服务”
张桂芬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晌午时分坐在自家炕头上晒太阳,但自从邻居家的树长高之后,正好把窗口挡上了,为此她几次与邻居发生口角。
村里调解了几次,双方均不让步,眼看邻里间的关系越闹越僵。恰巧“大篷车”开到了张桂芬的“家门口”,志愿者不仅对张桂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还走进邻居家,结合法律规定进行调解,最终同意将树移栽到其他地方。
积极回应妇女儿童的新需求新期待,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2024年沈阳市妇联联合浑南区妇联、辽宁一雷律师事务所,启动巾帼维权“大篷车”进乡村行动以来,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了解妇女群众真实生产生活,说妇女姐妹听得懂的话,回答她们最关切的问题。
如今,巾帼维权“大篷车”逐步成为一个集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和摸实情、出良策、解民忧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流动性妇女儿童维权服务驿站。
沈阳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巍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巾帼维权“大篷车”将传统“定点服务”变成“流动服务”,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全面提升。
妇女“点单” 妇联“接单”
“离婚后彩礼是否可以要求返还?”近日,大连市金普新区站前街道妇联向辖区村(社区)网格员、妇女们征求这个月的普法内容时,不少姐妹提出了这个疑问。
金普新区妇联接到群众“点单”后,立马将需求“派送”至巾帼维权服务团,孙平律师结合当下热播电视剧精心设计了《看电视剧 学法律》课程,结合剧情,从法律的视角解读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有关内容以及法律视角下的“彩礼”,并倡导大家抵制“天价彩礼”,助推移风易俗。
像这样接地气的宣传活动在金普新区已经成为常态,各级妇联组织以线下走访、线上询问等方式了解需求,通过“靶向”定位,“菜单式”普法回应需求,依据订单时间、地点走进街道、村(社区)进行宣传。此外,辖区的“最美家庭”代表还担当家风宣讲员,通过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家庭观,引导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向善向美。
活动开展以来,金普新区15名家风宣讲员志愿者和27名公益律师深入走进辖区内25个街道,为妇女群众、农村网格员送上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堂,3000余名妇女、村(社区)网格员直接听讲受益,把法律知识送进乡村网格、送到妇女群众身边,引领了乡村法治新风尚。
聚焦困难群体 维护合法权益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对于10岁的小嘉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有人管、能安心上学了。
鞍山市妇联在普法活动中,遇到海城市高坨镇里口村已两年没有上学的小嘉。小嘉3岁时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7岁时父亲因故离世,在外地生活的母亲身体不好、经济条件差,抚养能力不足,3年来小嘉由亲属代为照顾,陷入无人监护的困境。
了解到小嘉的情况后,鞍山市妇联联合司法、民政部门迅速介入,经过多方走访和沟通,提出了通过撤销其母亲监护人资格的特别程序,实现监护权变更的方案。后小嘉母亲愿意放弃监护权,村委会承担小嘉的监护责任。目前,小嘉已在妇联、民政、教育、法院等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回到了校园。
记者了解到,重返校园的小嘉已与鞍山市妇联权益部部长马琰建立结对关爱。马琰告诉记者,通过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不仅要把法律知识带到妇女儿童身边,还将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为更多像小嘉一样的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在辽宁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遍了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活力,给乡村妇女姐妹们带来改变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