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妇联: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是落实巾帼志愿服务的有效载体。她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提供了免费的教育辅导平台,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她也为志愿者们搭建了奉献志愿服务的平台、展示巾帼风采的舞台。在办学育人的过程中,社区学校逐步成为链接志愿者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的纽带,将爱和教育传递给每一个需要温暖的外来娃。
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成立于2004年4月28日,是海军广场街道志愿服务总站,周三、周六、寒暑假期间开放,由志愿者老师们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免费的学习辅导。海军广场街道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等原因,逐渐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有外来务工人员近两万人,其中学龄子女千余人。大部分孩子转学后文化基础薄弱,心理压力很大,还有少数学生因达不到学校最低接收标准而辍学于社区,形成了未成年人教育的盲点,影响了学习型社区建设和社会稳定。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辖区外来务工子女搭建了归属型辅助型教育平台,招募志愿者免费为外来娃进行学习辅导及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城市学习、生活,度过转学困难期。社区学校成立以来,有2000余人次学生在此校学习过,先后使200余名因学习成绩很差而辍学的外来务工子女重新回到课堂。经过社区学校辅导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平均提高20余分。多年来,社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辽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社区”“大连市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大连市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项目奖”“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做法与实践经验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其开展状况总结如下:
(一)规范管理,业余学校正规办学
为了能让志愿服务有真正的落脚点,“业余学校正规办”是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创办之初就提出的办学理念。因此,在兴办学校时,本着高起点、高标准、正规化的原则,社区学校走访了辖区学校,吸纳他们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制定了建校方案,具体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强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为校长;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德育副校长;街道团工委书记为教导主任;辖区4所中、小学校校长、辖区两个公安派出所所长和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为顾问的领导机构,强化了组织管理。二是加强硬件投入。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社区学校向街道申请了140余平米房屋专门用于教学和办公,并投资四万余元按正规学校的标准配备了桌椅、黑板等教学、办公设施、英语教学录音带、教学图书和电脑等,保障日常教学不受硬件条件制约。三是配备责任心强、有爱心的专业师资队伍。社区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由两名固定的巾帼志愿者专门负责,社区学校还经常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老师为学生义务上课。自2004年暑假以来,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大学生相继在社区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5年来累计有1000多名大学生走进社区学校担任义务辅助教师,共同承担起社区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四是严格规章制度。社区学校先后制定了《社区学校管理规定》、《教学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志愿者岗位职责》、《社区学校志愿者保障制度》等规章制度,课程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授课的志愿者老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社区学校还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联合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社区学校实行了规范管理、责任到人,社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
(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色办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志愿者老师们发现,一些外来务工子女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与当地孩子有差距,而且在心理和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同样也存在差距。对此,社区学校十分注重全面教育,引入多元化的志愿者老师、开展全方位的教学。一是加强文化辅导。社区学校开设了英语、语文、数学三门文化课程,并根据孩子们的文化基础编成小学低、中、高和初中4个班,分别制定了教学计划。根据志愿者老师的特长,学校安排她们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解决了学生们“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展全面教育。社区学校不仅开设了英语、语文、数学等文化辅导课程,还针对一些外来务工子女自信心不足、思想压力大、法律知识缺乏、家庭教育、安全教育不够等问题,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法律、安全教育、卫生保健与民间艺术等课程,邀请了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授课,给外来娃更多的呵护和温暖,也为志愿者们提供更宽广的服务空间。三是开展特色课程。2018年以来,学校除了开设文化课辅导之外,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特殊性,还开设了英文绘本导读课、防性侵安全教育课程、插花美育等系列特色课程,进一步拓宽了志愿者的支教服务范围,让学生们开拓视野、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四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环境中,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开展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学生们到大连规划展示中心、大连220kv变电站、大连科普体验馆、大连市血液中心、南航大连分公司参观体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组织学生们到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校园内参观,感受高等学府学习生活,激发学习动力;组织孩子们走进“家乐福”超市,化身小员工,化验果蔬农药残留、销售商品、理货上货,进行职业体验……寒暑假期间,应孩子们的要求,社区学校不放假,除了正常的辅导课,志愿者们还组织孩子们进行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扫雪等实践活动。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受益匪浅,志愿者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三)共享愿景,努力营造归属氛围。为使外来务工子女对第二故乡产生归属感,志愿者们从三个方面为外来务工子女营造了归属氛围:一是注重营造心理上的归属氛围。召开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座谈会,围绕外来务工家庭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倾听他们的心声;组织外来务工家庭与本地居民家庭“亲情互动,实话实说”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丰富有趣的文娱活动;新年期间组织企业志愿者们帮孩子们实现“微心愿”,圆孩子们一个小小梦想;逢年过节学校组织联欢庆祝活动,扶贫帮困送温暖……社区学校针对学生的特殊性,精心设计的活动载体,可操作性强,感染力大,受到广大外来务工子女的欢迎。二是注重营造时间上的归属氛围。针对学生周三下午放学、周六放假后无人看管,家长对孩子课业辅导有心无力等实际问题,社区学校开设了周三周六半天辅导班,既解决了在这些时间段孩子无人管理的问题,也保证了教育时间的落实。三是注重营造空间上的归属氛围。15年来,社区学校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山区妇联、中山区教育局、中山区关工委、大连明星小学、鲁迅路图书馆、三八家乐福、招商银行、爱尔眼科医院、南京中脉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辽宁葆盛投资有限公司、中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等各级各类组织的志愿者,向学校捐助物资价值多达十余万元,极大的丰富了社区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关于今后在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开展巾帼志愿者服务的思考
如何让社区学校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如何让“流动花朵”获得更好的呵护、如何让志愿者们实现更多的价值,现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摸清学生需求,丰富课程内容。今后工作中,社区学校将更加注重“问需于民”,进一步摸透学生实际需求,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定期了解校内教学的更新内容,适时调整社区学校的课程内容、持续丰富课程资源。后续教学中,将国学经典教育、美学教育、职业教育、人生规划、财商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等课程内容逐步引入课程计划中,挖掘更多的志愿者师资力量,将更加丰富的城市教育资源奉献给外来务工子女们。
(二)引入社会服务,规范师资队伍。在今后的服务开展过程中,社区学校计划引入社会服务,与展望儿童中心社会组织合作,让学校的日常管理更为稳定、有序。同时,社区学校也会将志愿者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梳理,合理安排好志愿者老师的课程时间,充分发挥好志愿者老师的专业特长,让教学辅导更加有序、正规。
(三)完善激励机制,保障志愿者权益。为保持志愿者队伍活力,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社区学校制定了志愿者保障制度。在今后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社区学校要坚持做到权利与义务统一,奖罚分明,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尽可能满足志愿者的成就动机。如:为志愿者们积极争取推优资格;根据奉献志愿服务时长和服务效果,志愿者可获得相应的志愿服务证明;实行“志愿时”兑换活动,兑换实物为社区学校准备的纪念品、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等,让志愿者们奉献的“志愿时”有温暖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