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今年秋季作为“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不补课、不留作业、中小学全面实行“5+2”模式……有些家长开始焦虑了,有些孩子也不适应了。其实,爱读书的父母不易焦虑,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寂寞。
记得小时候宅在家里,我最爱做的事就是用被子、枕头在床上搭出一个小窝儿,把所有的故事书、小人书、作文选统统摆在小窝儿周围,一本一本慢慢看。很多年后,在旧物堆里看到一本《张天翼童话选》,翻开发黄的书页,那些窝在小窝里看书的情景立刻又浮现在我眼前——时光缓慢而悠长,屋子里静悄悄的,阳光从玻璃窗透进来无声地洒在桌面上、地板上,依稀还能听到远处操场上大喇叭里的音乐声正在响起……
买书自由和买画笔自由,希望女儿能拥有阅读的能力
当我有女儿叶子以后,我很早就告诉她关于我的小窝儿和那些故事书的事。后来她也喜欢在床上用被子、枕头搭窝,也爱把一摞摞书放在旁边慢慢翻看,她同样看过《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但她更爱《玛蒂娜的故事》《神奇图书馆》……我小时候迷恋的横版小开本《加菲猫》,她有整整三大套;我只有一本并视若珍宝的《丁丁历险记》,她却拥有带着红色函套的原文纪念版。
叶子从小就有自己的书架,上面从各种简单的绘本到带拼音的书以及各种故事书,可谓琳琅满目。她有两项自由——买书自由和买画笔自由。这源自我内心深处一种固执的认识——如果触手可及的地方就有书、有笔、有颜料,那阅读、书写、绘画终将成为自然而然的消遣习惯。
是的,阅读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抚慰。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在生活或平静或喧嚣的时候,在人生的逆境或顺境,它能带给你一份心灵的安稳。透过书籍,可以让人获得知识和经验,可以了解那些不同的人生并看到更复杂的人性,可以读到与自己相似的困境、疑惑或从未触及的境遇。它能让人获得思考的能力,拥有更高的眼界、更浓厚的探索欲和一种对他人的宽容、同情与理解。所以,我希望女儿能拥有阅读的能力。
阅读就像找朋友,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寂寞
如今,让孩子拥有阅读能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电影、电视、无处不在的音频、视频,让人接受信息和“听故事”的方式都发生了彻底改变,这是时代所趋,也是我们无法对抗的事实。那么在这样的时代孩子们还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吗?阅读的能力会不会从他们身上渐渐消失?
我虽没有找到好的答案,只能试着去做自己认为有用的事。无论是在现在租来的小家,还是新装修好的房子,书架都占据我家视觉的核心。用更多的时间沉浸在阅读中,把读到的有趣片段分享给女儿听,这是不是会让女儿看到阅读一直以来给我带来的无限乐趣?
从叶子很小的时候,我带她出去逛街必去的就是书店。她会流连在儿童阅读区,从那些五颜六色的书籍中挑选几本,在角落里席地而坐,看上很久。书店里安静阅读的人、纸张油墨发出的书香、轻抚书页温柔的触感……这样的氛围会不会让她着迷?这种五感沉浸式的愉悦,是否能最直接吸引她想去更多了解书中的奥秘呢?
我希望对女儿而言,阅读既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行为,也不是标榜气质格调的“贴金”。阅读就像找朋友,去体会那种在茫茫人海之中邂逅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的快乐与狂喜。
我会告诉女儿,书架上堆满的书也不一定都要去读完,就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气味相投,和这个谈不来,就再去认识下一个也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有些书需要品味,另一些需要囫囵吞枣,还有少数则需要咀嚼和消化。”看不下去的书先放下,没准过一段时间,又会对之前无感的书产生新的兴趣。只要有这种“寻找”下去的动力,就会一直发现书中隐藏的惊喜。
我还期待最终女儿会喜欢上文字的美感。这种美不是听人读故事或看剧情能够得到的情节、音律上的吸引,而是纯粹看到一个一个字组成词语和句子、一段一段文字组成有节奏的段落后所散发出的魔力。这种美,是阅读一本书能获得的最纯粹的美。
父母读过的书,不仅滋养自己还深刻影响孩子
当然,这一切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希望,最终女儿是否能将阅读当成最好的陪伴,是否能得到阅读灵性的召唤,都不得而知。
此刻,我们一起做的只是外出旅行时,分别找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放入行囊;出去野餐,也会带上一本轻松好读的书;更多的时候,是我在书桌前、她在沙发上,静静地翻看各自的书,那一刻,时光缓慢而悠长,屋子里静悄悄的……
《朗读手册》中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的确,一个热爱读书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父母读过的书,不仅滋养了自己,还深刻影响了孩子,在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熏陶下,孩子会将阅读习惯融入到骨血里。
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未来必不会差到哪儿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让孩子爱上读书。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