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焊花”绽放钢铁舞台
以细腻化解粗犷,用耐心突破极限,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女子焊工班先后参与50多项重大工程的预制工作,每年累计焊接钢结构和撬装产品总量超过4500吨,创造产值3000万元 巾帼“焊花”绽放钢铁舞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 刘丽莹
火焰在钢板上游走,迸溅的火花如星辰坠落。王喜莲俯身调整焊枪角度,厚重的防护服上沾满灰尘与焊渣,却遮不住眼眸中灼灼的光。王喜莲是辽河油田建设公司金属结构项目部女子焊工班班长,20年来,该女子焊工班以焊枪为笔,在钢铁上书写忠诚与匠心,用滚烫的青春熔铸出能源建设的钢铁脊梁。 该女子焊工班成立于2007年,现有员工7人。她们先后参与50多项重大工程的预制工作,每年累计焊接钢结构和撬装产品总量超过4500吨,创造产值3000万元。今年,她们接连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辽宁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荣誉。 焊花淬火:从质疑声中走出的“铁娘子” “女孩子能扛得住焊接的苦吗?”2005年的培训厂房里,25岁的王喜莲攥紧焊枪的手微微发抖。旁人的质疑化作飞溅的火星烫红了她的脸颊,却没能融化她骨子里的倔强。 师傅在就追着师傅请教,师傅不在,就对着废料反复练习。夏日高温加上铁水的炙烤,她咬牙一寸寸打磨,冬天手脚冻得发麻,甚至握不稳冰凉的焊把,只为多焊几道缝,把立焊再熟悉几遍。 “疼吗?当然疼。”她摩挲着虎口处结痂的伤疤笑言,“但每道伤疤都是勋章,证明我离合格又近了一步。”这份坚持终见回报,2007年,女子焊工班成立,她从焊接小白变成了资深组员,老班长韦翠萍既是她们的师傅又是她们的榜样,那时候,她就在想,一定不能给师傅丢脸,一定要在电焊这个岗位上干出点名堂。 “男工能干的,我们绝不差;男工做不了的,我们要做得更好。”女子焊工班的班组记录上,这句话被镀成金色,在男性主导的油建行业,她们以细腻化解粗犷,用耐心突破极限。 面对1.2米的加热炉筒体内装,男职工都会自动退避三舍,瘦弱的王喜莲站了出来,趴在冰凉的筒体内焊接,烟尘弥漫,热浪裹挟,一会儿就得探出头换口气,正巧那天王喜莲妈妈来找她拿钥匙,看到娇宠着养大的姑娘从筒体中爬出来,妈妈心疼得泪如雨下,可王喜莲却骄傲地跟妈妈说:“这活就得我干,男的都不好使!” 2023年双台子储气库项目中,30米高的钢结构夹层内,女工们蜷缩成虾米。娄建趴在狭窄空间仰焊穹顶,汗水顺着下巴滴落焊缝,李文静跪地俯焊梁柱,防护面罩被热浪蒸起白雾。40天后,当第一朵“钢花”绽放在朝阳下,她们相拥而泣,焊缝如银链般完美串联起钢铁巨构。 匠心破茧:在传统与革新间起舞 “别让经验变成枷锁,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王喜莲的更衣柜里,挂着一张老照片,2005年的培训厂房里,女工们围在布满七扭八歪焊缝的管件旁,研究着为啥我们的焊缝总是不好看。如今,智能化设备已成为主角,但她们依然保持着“传帮带”的传统。 在焊接机器人操作间,杨景爱正对着全英文控制面板沉思。这个原天车工转型的“编程魔术师”,带领班组将天书般的代码转化为可复制的焊接秘籍。她们自创的《焊接机器人操作指南》里,不同颜色的批注如花瓣舒展:红色代表紧急预警,蓝色标注参数优化,绿色则是独创的“杨氏焊接曲线”。当机械臂划出完美弧线时,这群“钢铁裁缝”在数字世界找到了新的“绣花针”。 1975年出生的谢金颖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在她的记忆里,永远忘不了2008年那个盛夏,身高1.62米的她站在三层楼高的抓管机驾驶室里,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着颤抖的脊背。作为全公司首位女抓管机手,她必须用纤细双臂操控直径1.5米的方向盘,精准抓取重达3吨的钢管。“姐妹们说学电焊都不怕,开车算什么?”她将电焊训练中练就的肌肉记忆转化为机械操控的韵律,最终让钢铁巨兽在指尖跳起“华尔兹”。 “我们不是‘花瓶’,是能扛重担的‘女汉子’。”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中,李文静一手扶着焊枪,一手呵着气暖手,CCUS项目的高温现场,江远芳戴着双层防护面罩,汗水浸透的工装能拧出水来,却始终紧盯焊缝的微小瑕疵,这些日常工作场景被定格在余容的抖音相册里。 “焊缝总长相当于从盘锦到北京的距离。”班长王喜莲凝视着年度生产报表:2022年完成47项重大工程预制,焊接钢结构总量突破4500吨。数字背后是蜷缩在管径1.2米容器内连续8小时仰焊的坚持,是40摄氏度高温下日均更换3套工装的常态,更是双台子储气库攻坚时全员一蹲就是半天,晚上连饭碗都端不稳的艰辛。 电焊技师娄建的笔记本里,藏着自动焊技术攻关的“血泪史”:327次试焊记录中,前300次合格率始终在85%徘徊。为攻克管件温度对焊缝的影响,她在零下15摄氏度的露天场地连续工作10小时,最终发现0.2秒的提前预温能让金属结晶更致密。“现在我们的X射线探伤合格率是100%。” 星火传承:焊花里的“精神密码” 女子焊工班深知传承的重要性。面对焊接3.0时代冲击,班组创新建立“红蓝金”培训机制:红色传统焊接技艺传承、蓝色智能设备操作培训、金色复合型人才培养。王喜莲的“动态人员矩阵图”上,7名成员如同精密齿轮相互啮合——杨景爱主攻机器人编程,娄建负责自动焊技术攻坚,谢金颖化身特种设备操作教练…… 当新入职的男焊工质疑“女师傅”实力时,江远芳用直径57毫米管道全位置焊接发起挑战。在360度环绕摄像监控下,她的焊枪行云流水般划过四个象限,最终以98.7%的探伤合格率完胜对手。“现在这小子见我就喊‘江大师’。”她擦拭着心爱的焊枪笑道,“这杆枪,就是我们最好的语言。” 暮色中的预制场,七朵“焊花”仍在弧光中起舞。飞溅的火星划过她们满是汗水的脸庞,却在防护面罩上映出璀璨星河。从手把焊到机器人编程,从传统钢构到CCUS碳中和项目,这群用焊枪写诗的女子,正以钢为纸、以火为墨,续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荣耀篇章。 “未来,我们还要攀更高的山。因为每一簇焊花,都在为这个世界锻造更坚实的未来。”她们坚定地说。